烙印 |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冬日敦煌研学记

    It was the coldest time in China, and SCIE Chinese classes flew over 2,400 kilometers, from the coast of south China to the vast northwest inland. Their destination was--- Dunhuang, a great treasure house of human civilization.

  清晨,伴着点点星光,东方的太阳还未升起,无限的兴奋与憧憬却驱走了困意。我们飞越两千四百多公里,从南海之滨,穿梭到广袤的西北内陆。

  上午十一点多,深圳国际交流学院学生如期抵达兰州中川机场,踏上了大西北的土地。我们见到了将与我们一起度过这八天的敦煌研究院弘扬部的老师们,本次研学之旅也就此正式开始了。

  甘肃地区历史悠久,是河西走廊的主要部分,也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民丰物足,兵家必争之地。在甘肃省博物馆中看着每一件古老的藏品,都可以窥见历史的缩影。

  最为人熟知的非“铜奔马”莫属。“铜奔马”旧称“马踏飞燕”,只见飞奔的青铜马儿尾巴飘起,三足腾空,一足踩到了一只鸟上,同时还张开了嘴似在嘶鸣。而它脚踩的那只鸟,据专家研究,并不是我们常见的燕子,而是一种名为龙雀的神鸟。世俗的骏马,竟超越了神化的龙雀,足以彰显其速度之快,力量之强,更展示了古代工匠独特的创意。

  玛格老师找到了一个独具亮点的藏品——一个看似普通的油灯。但与想象中不同的是,这个油灯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换的。当出门的时候,将灯台取下,紧紧反扣住,利用精细的机关锁紧,灯里的油就一滴也不会洒出来。需要使用时,简简单单几步,就可以装置好。由此,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

  晚上驶过穿越市区的黄河,河水静谧无声,两岸灯火通明,近代第一座横跨黄河的铁桥——中山桥一晃而过:我们与这座城市相处的时间实在太短,但这一刻的美丽是真实的。

  挥别兰州,我们乘上了驶往张掖的动车。列车经过了青海,旁边是被积雪覆盖的旷野与高耸的山脉。天空是透亮的湛蓝,地上是一片茫茫的雪白;远处,山脉是棕色的,枯草是黑色的。从高速行驶的动车上看去,一切好像都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粗犷而宁静。

  到达张掖享用西北特色美食后,我们前去参观了大佛寺。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曾长期作为皇家寺院。寺内有一尊木胎泥塑的释迦摩尼涅槃像,故此得名大佛寺。

  大佛长34.5米,肩宽7.5米,是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像。神奇的是,这尊大佛并不是实心,而是中空的,由木制结构支撑起来,可存放经籍。在此不得不赞叹古人设计的精妙,竟能如此巧妙地利用空间,将美学与实用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除了大佛,寺内的壁画、浮雕等都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其珍藏的大量经籍更是成为了历史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参考。大佛寺山门上的楹联写着:“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不明。” 可见这信仰的神殿留给人们去解答的还有很多。

  前两天欣赏的都是人文景观,今天有幸一睹自然的壮美——丹霞地貌。这里的每一座山丘都是经过了大自然长久的精心打磨,才成为了今天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奇景。

  晴朗的天空中洒下温和的阳光,而一座座色彩斑斓的山丘正沐浴在阳光之中。放眼望去,除了山还是山,但不同之处是那深浅不一、斑驳陆离的色彩。红、黄、白、橙、棕奇妙的排成条状,正如名贵的绸缎轻轻地斜披在静卧的山丘上。和昨天见到的高大冷峻的雪山不同,这里的山是有温度的。尽管温度接近零下,各种美丽的色彩好像已被阳光所点燃,四处散发着热量。

  大自然的调色实在是绝,但雕塑技艺也不容小视。本没有生命的石头,被赋予了生命的轮廓,静静守护着这片绝美之地。

  下午,我们来到了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嘉峪关。关城布局很有讲究,每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抵御外族的进犯。我们到底穿越了几扇城门,说实话数不清。进了大门,还有瓮城作为第二道防线,将攻破了大门的士卒困于城中,可以悉数歼灭。

  定城砖的故事很有趣,在此不多赘述。如果传说是真,必须得说修关工匠的设计水平实在是高。当然,无论如何,这个传说都展现出了当地民众对嘉峪关的美好寄望,以及对匠人们崇高的敬意。

  榆林窟,乃莫高窟的姊妹窟也。大大小小四十三个石窟开凿在榆林河两岸的峭壁上,跨越了千年,经历了朝代的更迭。洞窟中,壁画上的细节实在数不清。人物动作、神态、装束的精细刻画,彷佛将千年前的人们重现在了我们眼前。无论是背景色彩的铺陈,还是穿插其中的花纹点缀,都提供了极为舒适的视觉体验,在衬托主要内容的同时更加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榆林窟有大量清代的痕迹——大红大绿,色彩饱和度拉满。在当年可能是潮流,但现在看来,实在有些刺眼。

  在特窟第二窟中,我们见到了极富盛名的水月观音图。水月观音身上的饰品均由立体金粉描出,专业称呼为“沥粉堆金”,辅以名贵青金石粉等装饰,尽显典雅高贵。水月观音静坐在月光之下,流水之旁,抬头望月,若有所思。走近这幅水月观音图,慢慢端详一番,心中似乎充满了宁静。

  榆林窟的亮点还有很多。今天算是窥见了敦煌艺术的一角,为明天瞻仰莫高窟预热。

  晚上我们顺利抵达了敦煌。研究院的老师们非常精心地为我们准备了苹果和联欢活动,迎接我们的到来。

  上午我们前往了数字展示中心,倾听了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宋书记关于“丝绸之路与敦煌”的讲座,对敦煌的历史背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随后观看了两部电影,在影片中提前见到了下午即将参观的洞窟,让我想要参观洞窟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在陈列馆中,可以看到制作工艺的介绍。每一个步骤都不简单,对财力人力都是不小的考验。但历史可以证明,人们通过了一场场考验,造就了今天呈现在世人眼前的莫高窟。

  下午,是本次旅途的重中之重——敦煌莫高窟。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十五窟。窟中的塑像每一尊都好像在呼吸,富有生命力地、切切实实的站在我们面前。衣物上极为真实的褶皱,将僵硬的木头化作柔软的绸缎;哼哈二将的手指每个关节都清清楚楚,能感受到强大的力量从指尖迸发。

  第十七窟,藏经阁,具有重大的科考价值。一面看似与其他洞窟相同的壁画后面,是一个狭小的空间。就在那仅仅数平米的空间当中,竟珍藏着数以万计的经籍与文物。令人痛心的是,有很多经籍文物都被外国探险家以极为低廉的价格掠夺而走,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

  讲解员老师说,一个洞窟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够完全建成。千百年前,无数的工匠在寒风中,在烈日中辛苦劳作,无数的画师在微弱的烛光下进行作画,无数的贤人雅士、宗教人士、甚至普通民众在背后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才共同铸就了这样一座艺术的瑰宝。人类对信仰与对美亘古不变的追求,永远值得最深的敬畏。

  今天,为了守护这份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文化工作者们在默默地做出努力。自然创造了建造石窟的一切材料,也能够慢慢地摧毁他们。流水侵蚀,风沙啃食,阳光也留下了痕迹。将洞窟一点一点地数字化,作为数据放在网络上,为的就是当有一天鲜艳的色彩不复存在,美丽的壁画终究的时候,人们依然拿出手机,游览洞窟。数字化的工程量是巨大的,一个洞窟完全拼接完成需要数月到一年的时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虽然工具不同,方式不同,但今天这些努力保护洞窟的工作者们与千百年前的匠人们是一样的。一个是为了创造美,一个是为了守护美,背后却都是对美的最纯真的执着。

  鸣沙山,月牙泉,大自然的又一幅杰作。在这里,很容易看到人类的渺小。爬到沙丘的顶端,目光所及之处 ,只有无尽的沙丘与无尽的天空。千年轮回,月牙泉静静地嵌在沙漠之中;艳阳高悬,暖意却被腊月的寒气结实地掩埋沙丘放着金色的光芒,用手轻轻捧起沙,只感到一丝冰凉。沙像水一样流动,却多了轻微的颗粒感。

  下午,参观敦煌市博物馆。边老师更详细地讲解了莫高窟四十五窟的奥妙。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去滚动手机,而去用眼细细观察真正的艺术作品,用心去欣赏分析,或许才能让人真正找到自己的内心。  日暮,晚霞,我们前往莫高学堂,体验泥胚画。看到同样的图案,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不同的感受,由此创作出不同的作品。各种艺术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人共同的追求,也是因为每个人对美不同的诠释。作为能思考的生物,我们会将自己看到的与自己所想的多次糅合,修改,创造出自己的艺术。

  今天是在敦煌的最后一天。相比南方的深圳,这里的天亮得很晚,在研究员弘扬部的老师们带领下,我们非常幸运地观赏到了大西北的日出。天空的蓝色并不明亮,但也不是暗淡无光。蓝色的底部渗出淡淡的橙红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慢慢地,橙红色变成了金黄,天空逐渐被点亮。薄薄的云层并不能遮住太阳的光芒。在阳光下,远处出现的不再是粗糙的黑色轮廓,而是一座座棱角分明的山。

  迎着初升的太阳,我们前往阳关遗址。阳关和今天的海关作用是一样的,用于核查登记出入境,为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之地。而在那个外族对中原王朝虎视眈眈的朝代,关口还是抵御外来攻击的重要防线,为国家安全的第一道保障。

  不知道两千多年前阳关刚刚落成时,会是怎样的雄伟。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被铁栅栏围起来的一座泥制建筑。它的墙壁被时间啃食得高低不平,墙上的纹路却依旧清晰可辨。四四方方的结构并没有被扭曲。千年过去,它还是端端正正地静坐在那里,看着眼前黄沙漫漫的古董滩一直绵延到远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下午,我们前去学习了莫高窟的治沙方法,并短暂地参与到了治沙工程当中,献上了自己微薄的一份力。治沙工作者们使用栽种沙生植物,放置特殊设计的防沙网,沙砾铺压技术,化学固沙等多种方法,保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治沙的师傅们向我们教授了如何打麦草网格沙障。放草要不断地站起蹲下,有些重的铁锨要不停地停止落下,这是一个体力活。刚开始,是新奇,没过多久便变得枯燥了。但身旁的治沙师傅们却始终如一地坚守在这片沙丘上,默默守护着莫高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晚上,我们踏上了回家的路。在火车上回想起刚刚过去的几天,脑海中有些图像好像已经开始模糊。但当某一天再翻出照片,看看记录的文字后,这份记忆和感受一定会再次清晰。因为或许在不知不觉中,这次旅行已经深深地在我们的心里烙下最深的印记。

上一篇:就读深圳国际交流学院需要满足哪些要求?___1___

下一篇:深圳国际交流学院国际高中招生信息___1___

国际学校

学校简章

更多

预约看校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派专人与您联系!
--请选择--
提交信息

在线答疑

更多

跟其他国际学校比,深圳国际交流学院优势在哪里?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实行纯国际化办学、稳定的师资队伍、具备优质的生源、每年的优秀毕业成绩。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的录取原则是怎样的?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根据入学考试中笔试和面试的情况综合评估,择优录取。

外地考生报考深圳国际交流学院,对学籍、户籍有无限制?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属于国际高中,对学籍、户籍没有限制,面向全国包括港澳台的学生。学生入学后将在本院重新建立出国所需的相应学籍,原中学的学籍无需转换。

就读深圳国际交流学院,完成课程学习后有没有毕业证书?

毕业时学生将获得由学校发出的毕业证书。同时所有参加国际考试的学生将获得由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发出的《普通教育证书》。该证书是用于证明学生在当年的国际考试中所有考试科目及其等级的。AP课程同样也会由美国大学理事会College Board发放成绩证书。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会辅导学生报考大学吗?

是的,深圳国际交流学院有专门的升学指导中心,在申请大学前每个学生都会分配到相应的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与在校表现,给予中肯的建议,并指导每一步申请。

是不是所有读深圳国际交流学院国际课程的学生,都能确保被国外的大学录取?

并不是一定的,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深圳国际交流学院自2003年创办,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届毕业生,所有学生全部进入美、英、加、澳、港的知名大学就读。通过考试被该校正式录取的学生,通过学校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够顺利留学。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的教师如何?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00多名,其中资深外教70%以上,中方老师中有10余名拥有国外硕士学位或曾长期出国进修,他们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参加剑桥大学考试院组织的国内外教学培训,已经成为我院各年级的教学骨干和学生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

不能为空
学校开放日预约信息填写
不能为空
不能为空
验证码
不能为空